作者 | 樊登读书 ? 画屏
主播 | 樊登读书 ? 杨枪枪
"
亲爱的书友们,晚上好~
欢迎来到樊登读书人物栏目??《群星》。
品读群星闪耀 ? 体验非凡人生。
每天一期,欢迎您的持续关注~
今天出场的主人公,是华人导演中成就最高的一位。
他横扫国际各项大奖,他的才华举世公认。
张艺谋曾评价他是贯通中西影坛的第一人,但他却自称是个笨人。
下面我们一起走进大导演??李安的人生故事
"
前不久,李安获得英国电影学院终身成就奖,消息传来,影迷们纷纷高赞李安导演实至名归,不愧是华人之光。
这是英国电影学院颁发给个人的最高荣誉,素来有“英国奥斯卡”之称。历届获奖的得主都是卓别林、希区柯克、斯皮尔伯格等世界影史上响当当的人物。
组委会对李安的评价是:“电影人李安是一位大师,是一位多才多艺又勇于冒险的杰出电影人。”
从“父亲三部曲”到《卧虎藏龙》,从《断背山》到《少年派的奇幻漂流》,李安以其温柔细腻的叙事风格,独特的审美趣味,打动了一批又一批观众。
从影二三十年来,奥斯卡金像奖、金球奖、金狮奖、金熊奖,别人穷尽一生也无法企及的国际大奖,都被李安一一收入囊中。
可就是这样一位成就斐然的导演,被问及成功经验时,他说:“我笨,笨让我时刻警觉,充满斗志,关键是,笨让我慢下来,而电影需要慢心态。”
而李安口中的笨,正是世人难以企及的聪明。
与很多有成就的人从小就被视为神童天才不同,少年时代的李安一直活在主流价值观之外,活在父亲的阴影里,沉重且压抑。
身为家中的长子,父亲一直对李安寄予厚望,希望他学业有成,光耀门楣。
奈何李安喜欢艺术表演,学习成绩一塌糊涂。
小学时,他成绩就不好,经常挨打。到了六年级,李安基本过着科科挨藤条的日子,以数学最甚。
然而,就算被打到怕,被罚跪尖算盘,跪油漆桶边,李安的数学成绩还是一塌糊涂。
当时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,成年后依然对数学有恐惧感,三十多岁时,仍会半夜做噩梦为解不出数学题被吓醒。
中学时代,虽然成绩不好,但李安的课外活动很出色,经常上台表演,比赛拿奖。
家里来了客人,他和弟弟拿扫把当吉他,逗大家开心。
李安说自己热爱舞台,一上舞台,就感觉灵魂飞扬。高中时就萌生了当导演的想法,但家人都不当一回事。
高考两次落榜,最后,考进了艺专影剧科。
进了艺专,李安如鱼得水,自编自导独幕剧,参加合唱团,担任男主角,到处巡演,兴头很大。
父亲却极度失望,送李安进艺专后,回家大哭了一场,当时社会的主流是学政治,学法律,在舞台上表演,在父亲的认知里跟小丑逗乐差不多。
父亲一直不支持李安走艺术这条路,李安以《喜宴》拿下金熊奖时,父亲还希望他改行。
拍完《理性与情感》,凯发k8旗舰厅AG,父亲还说:“小安,等你拍到五十岁,应该可以得奥斯卡,到时候就退休去教书吧。”
少年时代的李安,一直是父亲眼中的笨儿子,背负着父亲望子成龙的压力,却从未满足过父亲的期待。
不过值得庆幸的是,虽然一直不被认可,但李安从来没有放弃内心深处对表演的热爱,怀着对父亲的愧疚,遭受着周围人的冷眼,他还是走上了电影这条路。
李安的笨,又何尝不是一个少年,在现实和理想之间的挣扎,在梦想的种子尚未发芽前的蛰伏,在懵懂的年纪对自我的一种苦苦追寻。
直到在舞台上找到真正的自己,李安才充满自信的喜悦,开启了另一种人生。
李安在电影方面的才华举世共睹,但他的电影梦并没有那么顺遂。
他的毕业作《分界线》在纽约大学的影展中取得了最佳影片与最佳导演两个奖,这给了李安很大的信心,使本来打算回台湾的他决定留在美国试试。
本来对人生充满了希望,没想到接下来的日子才是李安生命中最黑暗的时刻,也就是被人们熟知的6年“家庭妇男”的生活。
大学毕业后,他没有电影可拍,在家做饭接送孩子,家里的经济全靠妻子林惠嘉支撑。
岳父母看不下去,说出资让李安开一家餐馆,李安自己也顶不住压力,甚至想去做一个计算机程序员,被妻子阻止。
回首那段岁月,李安说,自己若是有日本丈夫志节的话,早该切腹了。
期间,他曾给《中国时报》写影评与报道,写了两个月,差点要疯掉,只得停笔。
也曾去做一些杂事,帮人家看器材,做剪辑助理,剧务打杂,别人一看他去挡围观的人就觉得好笑,有个非裔女人凶他:“敢挡,我找人揍你。”
李安连忙走开,闹了很多笑话。后来只好去做些出苦力的事,拿沙袋,扛东西。
甚至拿着一个剧本,两个星期跑了三十多家公司,换来的都是别人的白眼和拒绝。
耗了六年,心碎无数,做什么都不成。
但是在这六年的时光里,不管生活多么狼狈,内心多么痛苦,李安一直没有放弃自己的电影梦。
很多同学没机会做导演,纷纷转型去做幕后工作,但李安心里明白,一旦继续这些工作,就很难往导演方面发展。
他每天宅在家里,阅读大量的书籍,看电影,研究好莱坞电影的剧本结构和制作模式,不停地写剧本,六年里从未间断。
终于,随着《推手》《喜宴》剧本的获奖,李安才打开新局面。
有人说,人的一生可能都会遇上个碌碌无为的6年,但中国再也不会有第二个李安!
深以为然!
李安在世人眼里是笨拙的,不精明算计,不圆滑世故,有的只是虚无缥缈不切实际的电影梦。
而正是这份笨拙,才帮助李安熬过山穷水尽,迎来柳暗花明。
李安的“笨拙”,是对理想的热爱与坚守,是超乎常人的毅力和勇气。
这样的“笨”人,才是大智大勇之人。
众所周知,李安对电影有种近乎完美的执念,从剧本到台词,从画面到音乐,他都精益求精,达到了苛刻的地步。
不投机取巧,不马虎了事,任何一个细节,他都下足了笨功夫。
拍片前,演员们要苦练五个月,研究角色,背台词,学功夫,后期制作,剪辑、配乐、音效,稍微差一点点就重新再做,力求尽善尽美。
拍《推手》时,资金不足,为了达到逼真的效果,他把自己家里的家具搬来做道具,结婚时的楹联,锅碗瓢盆什么的,结果都在男主角砸厨房的那场戏里给毁了。
后来徐立功到他家来吃饭,奇怪他家里怎么穷得连张餐桌都没有,李安才说:“你没看到《推手》里那张被砸烂的餐桌。”
拍摄《卧虎藏龙》时,李安一心要打造一个寄托中国人情感和梦想的侠义江湖,既有优雅的意境可以悠游,又有狂放的豪气可以驰骋。
武打和意境,在很多人看来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概念,他想把两者结合起来,武术指导袁和平十分为难,经常问他:“你到底要打还是要意境。”
李安说:“我们能不能打出一种意境来?”
他要求演员必须学会站在树梢上,并且随着竹子的摆动做出轻盈飞飘的动作,拍摄时,周润发和章子怡每天吊威亚六七个小时,吃尽了苦头。
后来,我们看到竹林打斗那场戏,一绿一白,光影晃动,充满诗情画意,大侠李慕白玉树临风,洒脱飘逸,玉娇龙轻盈灵动,浪漫婆娑,
很多人都说打出了中国传统文化儒释道的意境。
《卧虎藏龙》中玉娇龙蒙面的那块三角巾,看似简单普通,里面却大有文章。李安要求很高,三角巾的分寸要拿捏得恰到好处,
将章子怡的瓜子脸,将将遮住,味道才对,一大就显得笨,要欲盖弥彰,正好包到那一点的时候,眼睛最神秘透亮,才最好看,他要的是神韵。
随着名气越来越大,李安对作品的要求却丝毫没有放松,拍摄《少年派的奇幻漂流》时,56岁的李安为了水下取景,一向怕水的他克服障碍,亲自学习潜水并考取了潜水执照。
这一事迹引得“派迷”们激动不已。
李安说:
拍摄期间,真是一路熬过来的,拍电影,就得有那份磨功,得有毅力,能熬,眼看没办法了,死磨活磨的,它又活过来了。
李安的磨,也就是下足了笨功夫。
相对于如今借助明星的流量,煽动无知的粉丝,靠烂片赚得盆满钵满的导演,李安实在不是聪明的那一个。
而李安的笨,却让人充满了敬佩。他的笨里藏着对电影的敬畏,对观众的尊重,对艺术的精益求精。
国学大师钱穆说:“古往今来有大成就者,诀窍无他,都是能人肯下笨劲。”
肯下笨功夫的人,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高更远。
做事想走捷径,不肯脚踏实地;为人耍小聪明,投机取巧;不想付出,只想收获。
其实,真正厉害的人,都懂得放下小聪明,守好骨子里的“笨拙”。
那些闪闪发光的荣耀背后,无一不是苦行僧般的磨练,无一不是下足了笨功夫。
愿你我都学会做个“笨人”,在岁月的沉淀中,坚守初心,活出优秀的自己。
点个「在看」,共勉。
作者 | 画屏,期待在写作中遇见更好的自己。
栏目主理人 | 澄子
排版 | 郑向北
图片 |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,侵删
音乐 | Maroo - Heart
参考资料 | 《十年一觉电影梦》、《柴静专访李安:心中有卧虎》
相关的主题文章:上一篇:上一篇:第十三届海峡论坛准备就绪
下一篇:下一篇:没有了